这是一个足以载入中国汽车发展史的夜晚。

2023年8月9日,在全网瞩目的时刻,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,成为全球首家达成这一里程碑的车企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有趣的是,更多人的注意力反而集中在比亚迪大楼门前空地上,一台台整齐排列的“中国新能源汽车”。在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的演讲里,数次提到的却是“一汽、上汽、吉利、长城、奇瑞、广汽、东风、理想、蔚来、小鹏”等其它车企,直至最后一句“在一起,才是中国汽车”哽咽失声,深入人心。

曾几何时,我们谈起汽车,必然先提BBA、大众、丰田、本田、通用等。即便是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,也得先吹捧一波“鲶鱼”特斯拉,似乎没有它,中国品牌汽车就走不到今天的舞台中央。

然而现实总是喜欢在打脸与惊喜之间反复横跳。中国品牌曾经历过市场份额“十二连降”的至暗时刻,也迎来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大国、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全球第一、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占全球70%、中国前6大动力电池供应商占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63%的光辉时刻,时间总会给出努力者想要的答案。

时代永远需要长期主义者

今天的年轻人,往往容易深陷在“摆又摆不烂、卷又卷不赢、躺又躺不平”的低谷中,不知如何脱身。要想找到这个正确答案,不妨看看比亚迪。

流水不争先,争的是滔滔不绝。在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当下,是否具备长期主义的精神,决定了一个人,乃至一家企业究竟能够走多远。

“一个做电池的,怎么敢做汽车?”

“曾经,我们也怕等不到‘春天’,更怕对不起所有的员工和一直支持我们的朋友”。

当57岁的王传福站在台上眼中泛光,语气哽咽着分享人生经历时,可能也是很多人第一次知道,原来为了这几年的高光,比亚迪曾经默默低头发育了20年,甚至一度站到悬崖边上。

今天的比亚迪有多风光,当年砥砺前行的时候就有多落寞和卑微。在发布会现场,王传福不露痕迹地摸了摸眼角泪水:“在进入汽车行业的第一天,比亚迪的股价就跌了 20%,资本市场给我们狠狠地泼了一盆冷水。”

早在2004年北京国际车展上,比亚迪就首次展出了三款新能源概念车,而在当时遍地都是燃油车的时代,比亚迪成为了整个场馆里的“异类”,招来无数质疑。当时绝大多数人连新能源汽车是什么都不知道,更何谈新能源汽车的未来。

好在王传福力排众议,很早开始就注重技术研发和创新,在过去的20年造车路里,累计投入了上千亿的资金。即便是在利润连续三年大幅下滑的2019年,比亚迪在研发上依然咬牙投入了84亿元。

也是在这些难熬的岁月里,比亚迪总算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光辉时刻。从第1辆新能源车到第100万辆新能源车,比亚迪花了13年的时间;从100万到200万用时1年,200万到300万只用了半年,如今300万到500万仅仅用了9个月,以业内难以置信的“比亚迪速度”领跑新能源车市场。

在技术研发方面,比亚迪带来了刀片电池、DM-i/DM-p、e平台3.0和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,另有四轮四电机的“易四方”、“云辇”底盘控制系统,将要在方程豹豹5上首发的全新混动系统“DM-o”。更别提这次第500万辆下线新能源车主角——腾势N7,车身上首次搭载激光雷达,未来将实现高速、城市领航辅助。

五年磨一剑,十年收获期,更何况比亚迪这把剑已经磨了整整20年。很显然,比亚迪的内功提升一度盖过了外在增长,这也让它取得了丰厚回报,顺利迈入战略转型收割期。这也让更多的人相信,坚持如歌,避免短期投机和侥幸,能够治好人们的精神内耗,而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情,总能在顶峰相见。

翻过这座山,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名字

然而正如王传福所说的,“这条路虽然难走,我们仍然坚持走了20年,这是比亚迪造车的故事,也是中国品牌造车的缩影。”

“中国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世界品牌。”这是王传福的遗憾,或许也是所有中国汽车人的遗憾。相比世人熟知的奔驰、宝马、奥迪,甚至是丰田、本田、现代,中国汽车品牌在世界范围内,即便有着新能源buff加持,在知名度方面也有些相形见绌。

这也正是此次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活动的最大意义——“在一起,才是中国汽车”。

在活动现场,比亚迪几乎集齐了市面上主流的中国品牌新能源车型,多次cue到“一汽、上汽、吉利、长城、奇瑞、广汽、东风、理想、蔚来、小鹏”等诸多中国车企,寄望于中国汽车能够站在一起,共同拧成一股绳,闯出包围圈,开创新时代。

很显然,在市场份额与体量达到一定高度之后,比亚迪开始率先注意到了新能源车时代的故事可持续性,身在高处不胜寒之后,才能冷静回过头来思考狂奔的意义。

国内新能源车市场发展迅速,从2005年到 2015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用了10年,渗透率才突破 1%。从2016年到2019年,花费3年多时间渗透率提升到了5%。而从 2020年起,中国新能源渗透率连续两年实现翻倍增长。到今年上半年,新能源渗透率已经到32.4%。

按照王传福的预计,未来三年内,中国品牌市场份额将提升到 70%,实现跨越式发展,这也意味着,20%的份额增加,以及400万辆的市场增量,而这些都将属于中国品牌。

这听起来很令人振奋,却也容易上头。

可能现场还有更多的话语,“传福哥”不适合说出口,但今天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确实开卷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深度,低利润卖车乃至亏损卖车似乎成为了车企标配,乃至在各执手段时,容易忽略了底线。

退热祛魅,平平淡淡才是真。风口总是容易消散在新一轮的风口下,而在风口过后,留下的往往只是一地鸡毛。

有些企业很容易在技术热潮的追逐中发生明显动作变形,在真正需要践行长期主义的资本投入、技术积累中,却鲜有行动,最终结果令人遗憾。这显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,也不是中国汽车大厂的内涵所在。

不要在风口过后,留下一地炮灰,这或许才是二十年坚持迎来向上突破的比亚迪,最想表达的关键。

推荐内容